前几天又收到两个地方新修的族谱,我有点感慨。
这些年来,我一直鼓励和支持农村并积极参与新修族谱,翻新或新建祠堂活动,还应邀担任了一些地方相关的顾问,出席了相关活动。

前些年老家决定续修族谱,我是积极参与者之一,多次回到家乡,并与长辈一起共同拟定了几项原则:第一,新时代,男女平等,本族所有人都应当载入族谱;第二,移居外地的人士,如果第一代健在,原则上必须全部载入族谱,如果第一代去世了,后代是否需要进入族谱,则持开放态度,欢迎进入,但必须征询本人的愿望,如果本人拒绝,则不予载入;第三,所需费用,除了嫁出去的女儿外,所有成年人平均摊派,移居外地的人士一视同仁,欢迎捐献,一百元起捐,五千封顶。因为修族谱是大家的事,不宜由个别人或几个人承担太多。

由于得到广泛支持,族谱很快修成,得到广泛赞誉。

后来村里商议稍候翻修祠堂,并在祠堂旁边修建一座礼堂。我也同样积极参与。原则与修族谱类似。不同主要有两点,第一,翻修礼堂,费用浩大,所以除了基本摊派外,本村人士和移居在外的人士捐献数额六万元封顶;第二,因为是祠堂,落成之后,必须按传统惯例迎接所有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省亲,回娘家省亲的女儿按惯例也必须有所捐献。考虑到情况复杂,一方面是贫富不一,另一方面年老者实际上没有收入,如果相互攀比,可能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,会给贫穷特别是无收入者造成压力。女儿回娘家,本来就是做客的,既不应当显摆,也不能给一些人造成压力,于是我们决定十元起捐,四百元封顶,并不再接受外甥额外捐献。这既不会形成攀比,也不会有什么压力。

事实证明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,落成典礼举行那天,锣鼓喧天,热闹非凡,大宴宾客,本村嫁出去的所有的女儿几乎全部回来了,受到极其隆重而热烈的欢迎。所有的女儿不约而同,一律捐四百元。

我为什么会鼓励和支持新修族谱,翻新或新建祠堂?因为意义重大。这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的学术研究,同时也是基于自身的切身体验。

我自己十七岁时即远离家乡,走南闯北,四处求学(本科、硕士和博士)。离开山村,进入城市生活是我孩提时代的梦想。这实际上是村里所有年轻人的梦想。如今,即便不能通过升学离开乡村,进入城市,也可以通过打工经商等方式途径离开山村,进入城市生活。好男儿志在四方。为了更好地发展,寻求更好的生活,人们完全可以离开乡村,闯荡天下,移民城市甚至大都市,未必需要叶落归根。

但是,树高千尺终有根。闯荡在外的人们,即便能够成功地移民城市,要融入新的社会文化环境,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,乡愁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。家乡的一草一木,一山一水都铭刻在心中。换一句话闯荡在外的人们,即便能够成功地移民城市,也往往有一种难言的漂泊感,家乡就是他们的根。即便他们很少回家或者说很难回家,家乡也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依托之一。

新修族谱,翻新或新建祠堂既是联结人们的纽带,同时也可能给闯荡在外的人提供具象性的精神依托。

同时,我也觉得这也非常有利于现代新农村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