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族,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,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在中国传统的农居生活中,往往是一个姓或几个姓就组成了一个村。基本上形成了以家族为基础的封建基层社会。

这些聚族而居的家族往往会建立自己的家庙来祭祀祖先,这种家庙就是祠堂。在古代,修建祠堂也是有等级之分的,在早前汉族民间还不得立祠。直到明代嘉靖才“许民间皆联宗立庙”而满清入关后,倒是做过皇帝或是封候姓氏才可称“家庙”,其他都称为宗祠。

宗祠因建筑大小,地形限制,即便是风格不一,规模不同,但总体上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,纵深布局。纵向的进深和横向的开间,随祠堂规格、家族财力和用地规模而变化。但在整体风格上,都是以比较严肃的殿堂组成。

祠堂在古代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,族人议事或是违反族规,都在祠堂进行。祠堂还是重大事务的场所,比如宴请宾客婚丧嫁娶等等。有些比较大的家族,还附设学堂,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。

所以祠堂的地位和功用就决定了不论大小,它的建筑都是相当讲究的。